寧德時評:“學”而時“習”之
蘭亭
近十年來,在政協委員的多次呼吁下,寧德市教育部門在大中小學普及推廣傳統文化教育,孩子們在國學經典頌讀上有了一些起色。
可筆者注意到,不少地方搞形式主義、花樣文章,不求甚解的較多,真正“學而時習之”的,相對較少。
我請教過寧德市重點中學的多名高中學生,《論語》的首句“學而時習之”是什么意思?他們的回答出奇的一致——“讀書的時候,要經常溫習”。
記得四十多年前,我們上學時,農村的小學老師就這么給解讀的。如此看來,半個世紀以來,無論是鄉村,還是城鎮的教師,對古圣先賢的誤會,久矣!
“學而時習之”放在《論語》的首段首句,應該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,倘或孔子僅僅提醒后人“讀書學習的時候,應時時注意復習”,那他老人家還稱得上是圣人嗎?
類似的誤解誤讀多如麻似粟,比如“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”。一般的注解是,來自上天的保佑,便吉無不利。如果這么理解的話,老天是偏心的,可上天怎么可能偏心呢?《道德經》說,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天跟地對待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,絕不會因為你贊美她、討好她而改變初衷,否則天地與貪官有什么區別?
自天佑之的“自”后面應該要加上一個逗號,即自,天佑之。這里的“自”不是自從或來自,應該是人類自己,用現代流行的話表達,自己努力了、拼搏了,上天便會幫助你,所謂自助后天助,天助后,人助。
我們回過頭來詳細解析“學而時習之”。還是在《論語》中,子夏曰:“賢賢易色。事父母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”可見,“學”即學問,做人做事的道理,絕不僅僅局限于知識淵博,口才好,文章好。
再來看“習”字,在下以為最有說服力的觀點有二:其一,習是學的方法,強調做學問要踐行,腳踏實地、知行合一;其二,習是習慣,應把學問變成為人處事的良好習慣,然后時時應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。
事事洞明皆學問。綜上所述,我們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,學問來自人生的各種經驗教訓。每下愈況,腳每踩之下都有新狀況,皆有道道;一啄一飲,行住坐臥,都有學問,全是教育,不一定從書本中獲得。
先天不足,后天補。針對一些擁有高學歷和理論知識,可缺乏基層經驗的“三門”(“家門—校門—機關門”)干部的實際,寧德市采取“規劃培養一批、實踐培訓一批、掛職鍛煉一批、交流任職一批”等辦法,組織年輕干部到鄉村一線經風雨、見世面、辦實事、解難題。
社會是個大學堂,到農村與群眾“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、同調研”后的年輕干部脫胎換骨,既增長了才干,升華了素養,又提高了為人民服務的本領。
參加工作剛滿一年的市文聯干部說: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以前天天鼓吹勞動光榮,智慧在民間,但光喊不真信不真干,經歷了這次學習鍛煉,心與勞動人民貼得更近了。”他表示要把“學而時習之”當成人生的準則,做好本分,敬天愛人,熱情謳歌“三農”。
責任編輯:劉寧芬